途 - 碧娜 ‧ 鮑許烏帕塔舞蹈劇場《康乃馨》

碧娜 ‧ 鮑許烏帕塔舞蹈劇場《康乃馨》

日期:2018.3.15  19:30  1.1hr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 大劇院

 

    1982年代創作出來的《康乃馨》,各式粉色的康乃馨插滿整座舞台,整場演出以此做為基底,舞者必須在萬株的康乃馨間穿梭,對當時的人而言,康乃馨資產階級的意味濃厚,全劇分成多個段落,約略以一位舞者比著手語跳著《我所愛的人》做開場與結尾,前後還有細瑣的幾段表演,有趣的是,歌曲訴說著女人的愛戀,演藝的舞者卻為男性。

    另外在演出中的男性舞者,很長一段時間穿著裙裝舞蹈,關於這部分令我深刻的三段,其一,是一位身著黑裙的男性在午夜時分憤怒的在街上跑、跳(但關於他口中念著什麼我不太懂),而西裝筆挺的男人走向他,要他拿出他的護照,並拒絕還給他,這時又有一對男女走進場,趁著這個時間黑裙男子下了場換裝,而那對男女同樣被要求拿出護照,可以看出黑裙男子與這對男女的護照顏色並不一樣,西裝男子要求女人跨坐到男人的肩膀上,而男人的臉就這樣隱沒在女人的裙底,女人儼然常為巨人般的與西裝男子對話,這時原本的黑裙男人已換上咖啡布式的西裝,在扣留他護照的男人的命令之下開始在康乃馨田間學狗、學雞、學青蛙,這幕令我非常的哀傷,在語言不通與護照顏色相異的狀況上來看,黑裙男人可能是移民,而作為握有權力的西裝男人玩弄著他直到畫面又走向另一齣混亂。
    其二,是文宣品上(及販售海報)的畫面,長排的桌子在場中央,女人們穿著裙子在桌上跳舞,而男人進場,女人鑽到桌下,男人跳上長桌一同舞蹈,這時西裝男人又出現了,命令著身旁的人搬走了一張張桌子,直到最後剩下一張桌子上與一位仍持續跳舞的男子,他一樣要求他拿出他的護照,最後仍要身邊的人趕走了這個男人搬走了桌子。對我而言,在社會既定印象裡跳舞、穿裙子的以女人為主,在此所展現的卻是倒過來的,當然女人仍舊穿著裙裝,卻在男人出現後鑽到桌子底下,而男人則在桌子上快樂的跳舞,裙子不只屬於女人、舞蹈也是,不過對於鑽到桌子底下跳舞的女人我還未有想法。關於這兩段都出現的護照事件,我查了一下柏林圍牆倒下之後,大批的難民湧入,關於移民,一直都是歐洲的一大問題,這個現象在台灣就比較少見,但在兩段的詮釋中還是可以感受到那種華麗的紗底下突如而至的恐懼與悲哀。
    最後一段則是接近演出尾聲,一位身著西裝的男人從左舞台走出,一件件的退下了他的西裝,穿上裙子。我不太確定在德國(或是歐洲)一位男人跳舞或身著女裝在社會上會造成多大的反彈,在台灣應當是很難被社會接受(或是能完全不遭受到異樣的眼光)。當我將男人一件件退下西裝,穿上長裙,重疊謝幕時每位舞蹈家用中文說出我為什麼跳舞的原因,其實很多原因也就是這樣簡單,那些加諸在身上的西裝,一漸漸退去後,無論走進舞蹈是基於什麼原因,都變得那樣純粹而透明。

    在演出當中,也穿插了許多關於童年的速寫,包括母親生氣的指責孩子、飾演孩童的舞著反覆的被抱住,而他蜷曲著被打屁股、或是大家玩著一二三木頭人、以及尾聲推出來的洋娃娃櫥窗,說起應當純真而歡樂的童年卻在每次出現的片段顯現出深沉的哀傷,對比起華麗的康乃馨反差感更濃厚。但在節目冊中說到,這些插在舞台上的康乃馨會在舞者的演出中碎裂,,整個舞台被粉紅色的火焰映滿,徹底碎裂,也將非常美麗。這也是碧娜面對困境的方式,不肩負抱怨的沉重包袱,反而用一種富含想像力的方式接近困難,在碰觸到困難之際就將其轉變成其它事物。其實看完節目冊我反而更喜歡這部作品,一開始看演出的時候,時不時會有點睏,卻又有幾幕特別融入,對我來說他並不是溫馨的作品,而是現實哀傷的,這樣的現實卻建立在感覺並不現實的華麗康乃馨田,極具衝擊。而她時常用好幾種節奏堆在同一個場面裡,橫衝直撞的、慢速的、反覆的,都可能同時得在一個畫面裡出現,造成混亂卻又有其秩序,背景音樂也有著自己的敘事,雖然剛出劇院時心裡並不太舒服(可能是被裡面強大反差中的哀愁感染)但我想這樣的畫面會在心裡好以陣子吧,也許某時某刻,那一片康乃馨田,挺拔的亦或碎裂的,會就這樣緩緩地在眼前展開。

圖片出處:臺中國家歌劇院 Facebook 專頁

f:id:johan8401018:20180316173028j:plain

途-《Solo Date》

Solo Date

日期:2016.9.23  20:00  1.5hr

地點:淡水雲門劇場

 

    一直想說些什麼,但礙於蔡柏之前有答應說要寫一篇說明文所以遲遲未動筆,越久越懶……但等不及啦(蔡柏你答應我的說明文呢?大哭)。

 

    Solo Date是一個全新的觀戲體驗,在科技與舞台的結合下,坐得遠的位置感覺像是看電影,不時要提醒自己正在看舞台劇,有真人在上面呢!不過這樣的結合並不會讓人感覺刻意或不適,只是某方面而言,在絢麗的投影下,人好似也在影像中失去了與觀眾接近的真實。舞台中間科技效果製造看似懸空的方盒,演員在裡面,以觀落陰拉開序幕,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我們會想要透過超自然的力量,尋找死亡的人呢?從這樣的問句到演員與AI的對手戲,在摯愛逝世後,主角製造了複製品,卻怎麼也無法填補空虛,而在啟動愛人加密檔案的同時,欺瞞與謊言盡現,在毫無招架之力中卻又發現造成愛人逝世的真正原因,此時劇情急轉,主角本身也不過是實驗中的機器人罷了。

 

    在各國語言交織的故事中,語言作為身分的表彰轉譯的洽到好處,這是一部劇情結構完整的作品,但短短的90分鐘劇碼,因著劇情緊湊快速,情感上的堆疊似乎不太足夠,當劇情走到最後ㄧ層,揭示了演員不過是機器實驗品,因與電影《楚門的世界》太像,而少了震懾感,另外影像與手法上也和《雲端情人》有著大量的相似度,但這部份有在手冊中說明是受到其影像,實際上觀看起來也不會一直讓人想起《雲端情人》,不過就劇情上而言探討的東西較接近《絕地再生》,在情節上,除了節奏稍快方面,主角面對愛人的AI以及發現欺瞞與謊言時的反應都詮釋得很好,不過ㄧ轉到了楚門的世界,便感覺前述的探討沒有好好收尾,就算是給個懸念式的解答似乎也還未到那種程度,便要被迫接受這一切都只是「假象」是「實驗」,事實上這樣的設計是有趣的,但應當有更好的詮釋方式,若不去探討呈現的形式,單就思想上而言,去探討我們所以為的情感究竟是真是假這件事、以及,觀眾在情節下被牽引的情緒其實不過也是被實驗及受到愚弄的一方,這樣的觀點來看的話,確實是有其值得玩味之處。

 

    總結這部戲,雖有許多美中不足之處,但仍是部美的作品,在蔡柏璋會後座談,有位觀眾說,Solo Date之前發展的劇情堆疊似乎較能打動她的心,蔡柏也說劇情都還有發展空間,雖說是個人意見,但聽到Solo Date仍在繼續發展中也是件令人期待的事。

 

圖片出處:蔡柏璋Pao-Chang Tsai 臉書
f:id:johan8401018:20161015131442j:image

途 -《暗戀桃花源》30週年紀念版

《暗戀桃花源》30週年紀念版

時間:2016.08.06 14:30~17:00

地點:國父紀念館

 

橫過了30年的《暗戀桃花源》,將時代與每個人心中所冀望的那份平靜封存在戲裡,十幾歲的時候看過金士傑版本的《暗戀桃花源》,那時儘管當他是笑鬧劇,但《暗戀》中那幾句「千瘡百孔」「怎麼忘記」「你一定要忘記」,這些細緻的、深刻的臺詞刻在心上,此次版本的《暗戀》並沒有什麼改動,當金士傑換成了樊光耀,還是能深刻感覺到,在時代下被縮得好渺小的人心裡,那片無法割捨無法忘懷的桃花源。《桃花源》以搞笑的方式改編了陶淵明的<桃花源>,其中一段漁夫、春花、員老闆三人拎著被子,春花與員老闆在被子裡亂摸著屁股,結果竟不小心摸錯了,這段刪掉了,我很喜歡這段所以覺得有些可惜,另外《桃花源》加入了許多時事梗,在道具上也高科技的使用電動平衡車,這些都是跟以前的《暗戀桃花源》不一樣的東西,就算在時代的洪流裡,仍然不改變的,是每個人心裡的桃花源。


f:id:johan8401018:20160809164023j:image


途 - 《西施歸越》京劇

《西施越歸》

時間:2016.08.05 19:30~22:30(含中場休息20分鐘)

地點:臺北中山堂中正廳

西施與范蠡的故事人人知,但事情往往只說了越王臥薪嘗膽,最終打敗吳王之事,對這些在征戰中受苦的人們後來如何了,而這齣戲,就是觀照在大勝之後,卸下國家之後的西施、范蠡、越王的故事。整齣戲西施的戲份頗重,情感濃厚,是個至始至終悲劇的角色,演員詮釋的很好,也在戲中說到戰爭的無情,她究竟是功臣還是殺人兇手,最後的結局又那麼無可奈何,讓我覺得最有力道的一幕,是最後她抱著死去的嬰兒說:「沒有仇、沒有恨只有情和愛,沒有國、沒有家,就你和我兩個人」將情緒提至最高。范蠡與越王兩人造就了西施的悲劇,但事實上他們自己也深陷在悲劇裡,之所以會有情緒,都是因為生而為人,於是范蠡卸下了國仇家恨,他也不過是個男人,雖然他推了西施入地獄,後來又離開了她,卻無法真正完整的恨他。而越王奪回國家後,也因身而為人,會害怕遭至背叛,而逼得西施走上悲劇的收場,戲裡幾句細膩的臺詞,都讓觀眾雖然隨著西施怨恨哀嘆,卻無法真正的憎恨范蠡與越王。劇中還有個很可愛的角色叫吳優,是王身旁的弄臣,雖為牆頭草,卻也是個預言家,他早知道西施回國的命運,也看透了女性在歷史上被人擺佈、做為玩物的哀愁,以逗趣的模樣,刻劃出最深沉的哀痛,西施不是第一人、也不會是最後ㄧ人。

中正廳的場地其實並不理想,讓演員與樂師同擠舞台。場中一個大圓臺,角色在臺上轉呀轉的走,全攪和在這命運裡了,背景大大的白圓,圓的兩旁是枯樹落葉影,中間一天崎嶇的路,隨著劇情需要出現一桌二椅,對於這次的舞台設計沒特別喜歡,也不能算是糟糕。倒是音樂方面,演員唱曲是蠻喜歡的,但配樂有時候總覺得情緒不太對,第一場應是非常傷心的別離,又揉雜著許多不願與恨,可演奏起來有些俏皮,不知道為什麼這戲有些地方會讓我有如此不搭的感覺。但總而言之,這齣戲我蠻喜歡的,雖然看完後,充滿了深深的無奈與哀傷。


f:id:johan8401018:20160806014604j:image

 

途 - 《我記得》

我城劇場《我記得》

時間:2016.7.24 19.30~23:20(含中場休息)
地點:臺北市政大樓親子劇場
 
「我們都不要變成小時候最瞧不起的那種大人」可惜現實往往現實,在體制下逼得自己終究成了體制中人,可是事情會過去,「每個人都該有第二次機會」我覺得這部分在劇中太牽強、太理所當然了。這大概是這部戲想表達的核心概念。
 
學生時期的時空背景設定在1990年代,演員將學生時期的熱血、衝動演繹得很好,不過個人覺得朱芷瑩演的不太自然,聲音很好聽,可是講起來有些刻意,編劇放入了康輔、學運、墮胎等事件,確實是有可能發生在高中生身上的,不過感覺被接受得很簡單,簡單到理所當然,雖然也許學生時代就是這邊,單純愚痴的理所當然,不過劇情沒有特別突出,很像八點檔的灑狗血劇。
長大成人的主角們穿梭在過往的回憶,對比現在的不堪,因為學校被拆遷而又相聚,第一場的人物關係其實沒有很明顯,演員必需透過臺詞彰顯婚姻關係,其餘的人物故事裡,編劇融合了抗爭人事、同志議題、記者體制下的無奈、兩性專家的不幸婚姻、打假球等,每場都有衝突卻不深刻,每個人都變成了他們所不願意成為的人,可是講述的都很淺,劇情要展現的太多,讓每個人物的故事無法堆疊成豐厚的情感,死亡得理所當然、原諒的理所當然,好像真的記得就會好,或是說出來忘了就會好 ,跟現實脫節。演員的演技好,但可惜了單薄的劇本。近年台灣以此為題材的作品很多,反倒覺得電影《女朋友 男朋友》拍得更好。
 
舞台設計上以兩個巨大方框詮釋空間,背景一幅大大的畫,左側為學校,右側為大樹,以長白畫框框住畫面,表達時間軸,成人敘述回憶時畫框就會介於中間,我蠻喜歡這樣的設計。
另一個亮點絕對是周蕙的現場演唱,雖然她出場的時間點超突兀,但能聽到她現場真的很動人,結果我反而是被歌曲感動了,換幕時的歌曲都很好聽,可惜的是和劇情的呼應低,換幕也就單純暗燈(也沒很暗)換景,讓觀眾看著人員換景,但也沒被歌曲引領進劇情讓情感延續。
 
整體而言,並沒有那麼喜歡這齣戲,在台灣要養劇團當然是非常難的事情,可是說真的,票價最貴要到3000是負擔,而且場次也很多,劇本沒有特別突出的地方,純粹去看演員的演技,大概很難有很多二刷的人吧,另外,大量的抽演場景太讓人不舒服了吧,雖然在劇情裡很自然,只是純粹個人覺得超不舒服。
 

f:id:johan8401018:20160725165733j:image
 

途 - 自由擊 《甜蜜三零》(音樂劇)視覺與聽覺並重的華麗饗宴

自由擊《甜蜜三零》
時間:2016.05.07 19:30-22:00  (1.5hr 無中場休息)
地點:臺中市港區藝術中心演藝廳

    以三零年代大稻埕中的無聲電影為主背景,辯士以幽默風趣的言語為電影作註,融合打擊樂貫穿整場戲劇,音樂與戲劇成為並列的主角,除了聽覺上感受得到劇情在流轉時的情緒,亦可以透過演員的表演"看"得到音樂的感情符號。
    故事劇情以留聲機開場、以留聲機做結,留下了年代的聲音與美好記憶。整齣劇穿插了默片《姊妹復仇記》電影,以辯士及現場樂隊講述、伴奏的年代的故事,以及現代音樂系學生與老師的互動創作故事,最後再由老師的感情家庭問題,使她落入默片時代結合兩個時空,並拉出戲劇的核心「勇氣」。
    在戲劇之間,最重要的便是歌曲,透過鐵琴、木琴等正規樂器,以及利用生活用品自製的樂器演奏,表達情感或直接演藝情境節,如姐妹為了如風學長爭鋒吃醋,以音樂彈奏為武器顯現才華;或是在音樂室裡與樂器上掛上白紙,琴棒沾上各種顏色的顏料,以音樂作畫都是會精彩的表演。
    戲劇與音樂表演融合的恰到好處,也介紹了三零年代的大稻埕,留聲機、默片電影、辯士、樂隊等當時代的繁華。音樂因為融合了演出,除了本身就好聽外,更因此有了加成作用,無論是自創曲或改編,都能讓人融入期中,出了劇院還能哼上幾句,這是齣看了會讓人心情很好的戲劇,是場聽了會令人回味無窮的音樂饗宴。

f:id:johan8401018:20160508113400j:image

圖片取自:自由擊Facebook

途 - 《春江花月夜》當代崑曲

《春江花月夜》

地點:國家戲劇院 
日期:2016.04.30 19:00-22:10 (含中場15分鐘及謝幕)

帶著壓抑的期待進劇場,不想太失望(但明明就蠻期待)所以盡量讓自己平淡,這齣戲卻從頭到尾抓住我的眼光,喜歡他的劇本劇情、唱詞歌曲、舞台設計,情感層層堆疊,直至謝幕餘韻還留在心裡纏繞,這就是一定要走進劇場的理由吧!總是要走進去,才會知道、才能感受。看了好戲就會覺得偶爾看了沒那麼有感覺的戲也沒關係了。

以初唐詩人張若虛為主角,詩作《春江花月夜》為底本,在元宵節的月色下堆疊了情感的堅毅,戲裡僅僅是相望三眼卻能因此結下深情,就算到了地府仍然深深念念,高掛的衣裳彷彿是心裡追逐的倩影,又或是仍留在人間那份不死的真情,女主角辛夷為之祭奠的話語、像是哀慟英才早逝,又或是男女之情,人魂相隔的感情顯現了生命的無奈,但他倆卻也了衝破既定姻緣的宿命,就算有緣無姻深,月老閻王也拿深情無法。然情跨不過一個死字,而我們終歸要一死,就算情感動天,死者可生,終究抵不過時間的流逝,多年後的揚州城,早已在戰火紛飛後不如往昔,而當年的辛夷也已成老婦,當張若虛吟唱起《春江花月夜》,詩句裡將整齣戲的情感揉成一鍋濃稠,飲湯而下,若孟婆是忘,這一飲是多年忘不記的情感與對時間、死生對的無奈,無論是對張若虛、辛夷亦或曹娥皆是如此,不過對曹娥來說,更接近她在五百年的修行裡無有的凡情一下子全明白了,舞台後三把扇子,隨著三角情感浮上台面亮起,是對張若虛的愛,也是對張若虛與辛夷之間跨越多年與陰陽的愛的感動,後段張若虛還陽時,鬼差問他是否落了東西,其實我想的是,你欠的是曹娥對你的深情啊,不然她何以幫忙至此呢?在愛的世界裡,一眼眼比不上萬貫風流、君臨天下,連神都會動心,但連神都無法改變。不知道為何,就是會相信張若虛吃癡傻的感情,卻很難在現代的生活中找到,他是絕頂聰明的人,於是明白錢財名聲都數虛妄,唯有愛是真,可是好難,我們如何能愛到超脫生命世俗之外,連我自己都做不到,於是無法成真的只好到戲裡求。閻羅殿前那段頗有《閻羅夢》的味道,很喜歡戲裡許多對唱的橋段,實在是一齣動人的好戲,買了海報我要貼在家裡,警醒世人(?),記得對愛人保有這份深情啊~

圖片取自:當代崑曲《春江花月夜》Facebook粉絲專頁

f:id:johan8401018:20160501164308j: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