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 - 大江能楽堂與「能」

第61回自演会 奈良女子大学能楽部観世会
日期:2018年11月04日
地點:京都大江能楽堂

從京都的烏丸御池站下車,走上地鐵的台階,沿著google所指示的方向往幾乎相似的街道走去,若從地圖上看,以烏丸御池站為中心的四方整齊排列成了方正的四角,棋盤式的格局展現了古都的風貌。低矮而連排的房子一路延伸,周休假日卻清靜的道路前方站著一小群身著正裝的人們站在門口,果不其然那便是演出之地——大江能楽堂。

來到日本後發現,只要是稍微正式的場合或演出,都不難發現身著和服、西裝的人,對於我這種老喜歡穿著休閒服、帆布鞋到處跑的人,還真難找到一套合宜的服飾。

在玄關之前有個很像車庫的空間,兩側放著鞋架,進場前須把鞋子脫下來才能踏上木地板,不禁讓我想到課堂中學到關於茶道的「にじり口」。那是一個高約67公分、寬約64公分的茶室小門,在那個仍會有武士帶著刀上戰場的年代,就算是將士也得將刀留在外邊才得以進入茶室,通過著個狹口將人由日常的生活中帶入非日常的世界裡。雖然大江能楽堂的入口就如一般的門面一樣寬大,但在這樣褪鞋、抬起腳蹬上木地板的動作之間總讓我有進入另一個世界的錯覺,尤其演出場地全部皆由拉門、木牆所圍住,外面是一條環繞的走廊,讓「進入」這個動作更為深刻。

在剛進場之前,我便收到了一整疊資料,除了與此次演出相關的節目單、每段落演出的故事內容、主劇「能楽 賀茂」圖文並茂的故事介紹,還有一份給初次觀賞、接觸能劇的解說。
給初心者的簡介:節目表的觀看方法、「能」是什麼?
小聲輕手的拉開拉門,低沉渾厚的嗓音從每個小小的身軀迸發出來,這次的演出主要分成兩個部分,前半包含了連吟、舞囃子、仕舞、素謠分別的幾個段落的演出。

*地謠:地、為地方之意。吟唱的曲子主要抒發登場人物的心情與場景、無對話。
*囃子:笛、小鼓、大鼓、太鼓(有時也會沒有太鼓)
連吟:數人坐著吟唱一首曲子的高潮處。
舞囃子:舞蹈配合地謠與囃子作演出。
仕舞:身著紋付袴未配戴裝束,僅與地謠(無囃子)配合得舞蹈演出。
素謠:吟唱著分別擔任各角,全曲坐著吟唱。
節目表
最後才演出能楽「賀茂」。

圖文並茂的 能「賀茂」故事概要
因為演出的時間太長了我只聽了前半部分,沒有欣賞到最後的能楽演出,所以這次主要分享的是整個舞台與空間帶給我的感受。
大江能楽堂


整體來說我並不是第一次欣賞能劇,在來到日本之前,便看了國光劇團與橫濱能楽堂所合作新編的《新編 繡襦夢》,因此對能劇的舞台有很粗略的了解。因為實在太過粗略還不足以一言以道之,我就只取最有感觸的部分來說。主舞台偏向左側面對觀眾,右舞台延伸成一條橋,而橋連接的門綠、黃、紅、白、紫相連的揚幕,揚幕後面是為「鏡之間」,在演出之前,我以為所有的演員都會從那裏走到舞台上,後來也有參與此次演出的晴子和我說,那是特別的角色走的地方。是以我觀看前半場演出,所有演員皆是從左舞台的小門委身進出。而鏡之間,亦蘊含著非日常的世界,走過了橋,來到世間的感覺。

另一方面,整個觀眾席分成幾個部分,最前面設有椅子,應為貴賓席,往後延伸階梯式半環半環,塌塌米上附有座墊供人使用。左上方還有二樓席位。

關於前半場的演出,主觀感覺上,無論是吟唱、舞蹈,都給人一種專心一致凝鍊成氣的感受,吟唱的時候專心地、有內在的底蘊呼聲而唱,舞蹈的時候一舉步、一展臂都有種渾成的能量在裏頭,而扇子則作為動作的輔助、具有其意的道具,開、合,開多少、合至幾處皆有講究,這部分我也得再做功課。

很喜歡整個聲音環繞在能楽堂的感覺,有時配合著囃子的節奏,僅聽聲音或觀看出演者的頭足都是享受,但感覺上不是一種娛樂,而帶有宗教性的莊嚴感,當然能劇早期本來就是依著宗教的需要而生,今世亦有許多祭典仍然與其密不可分,觀看的時候都不禁呈現跪坐姿勢,雖然我真的沒辦法維持很久就是了。
整體而言很喜歡這次的觀看感受,希望下次能欣賞整出的能劇演出。